2)第五百五十九章 中华文化“风骚”再现!_娱乐之唯一传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离骚》为词赋之祖,后人为之,如至方不能加矩,至圆不能过规。”

  《离骚》不仅是用屈原他的理想、遭遇、痛苦、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,吸取楚地民歌的营养,运用楚地方言韵律融成的伟大诗篇,更是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,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。

  这,够不够!

  鲁迅先生评价《史记》时说: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。”

  《离骚》,是诗,也是歌,一首有韵的歌。

  可惜的是,时至今日古人的唱法我们已经再也找不到了,上古时代音韵就和现代汉语差得太多太多,现在,我们连复制上古人的读音都做不到,更不要说上古楚地的方言了,为此,学术界都不知道斗了多少次嘴,打了多少次架。

  就连记载在《神奇秘谱》上的古曲《离骚》,也是晚唐人根据诗歌创作的曲子,真要说起来,也不算是真正的上古遗韵。

  而真正的曾侯乙编钟的上古声音,就更不可能在这里出现了,哪怕央视爸爸再流弊,也办不到,舞台上这套曾侯乙编钟,毫无疑问只是复制品。

  这套编钟出土之后,只演奏过三次,第一次奏响,是在1978年出土时,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。在曾侯乙编钟出土后,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,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。1978年8月1日,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,在现代向世人第一次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。

  第二次是1984年,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,湖北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曾侯乙编钟进京,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,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。

  第三次,是香港回归时,国家特批再次敲响曾侯乙编钟。(这个有疑议,不少资料明确指出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上奏响的编钟也是个复制品。但我们就不纠结这个了吧,就当作是三次。)

  粉丝们不知道的是,真品的曾侯乙编钟现在就在某台放着,在为下一个节目做准备。

  苏落也曾拍着桌子和领导嚷嚷道要让真品上场,不过没什么篮子用,被一脚被踹了出去,一点面子都不给。

  想要再听到曾侯乙编钟的原声,相信也不远了,湾湾回归的时候,对吧?

  但庆幸的是,来自楚地的编钟与同样来自楚地的《楚辞》,千年之后的强强联合,在现代流行方式的演绎下,观众们还能从中感受到一丝丝的古风遗韵、从中见到到一丝丝先人的风采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落泪?

  “啊~兮~啊~~

  啊~兮~啊~~

  吾令凤鸟飞腾兮,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