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五十七章 解缙说书与内阁之议_厂公为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现在未时还没到,他人还没来呢。”

  “他没来?”朱允炆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,似乎有了些去意。

  徐如意不动声色的开口道:“公子,来都来了,刚吃完饭,正好喝点儿茶消消食儿。”伸手一指台上的解缙:“快嘴鱼虽然没来,但这台上不是还有个说书的先生嘛?听听看,就当是消磨时间了。”

  一旁茶馆老板也劝道:“是啊公子,您先听听看。说的好不好的也就一个时辰不到。等快嘴鱼来了我立马让他上去替下来,您看如何?”

  朱允炆可是难得的豪客,每次来了都得留下个十两八两的银子,而且还不用找钱,老板可不舍得就这么让他走了。

  朱允炆想了想,点头道:“好吧,那就听听看吧。”

  台下前排正当中的位置坐下,三人点上一壶花茶,两三样点心,目光看向台上的解缙。

  解缙不动声色,三言两语之间结束嘴里正在说的小段,随后把穷摔一拍,开始说起了自己精心准备的《七国之乱》。

  《七国之乱》的故事说的是历史上西汉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,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:吴王刘濞、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、济南王刘辟光、淄川王刘贤、胶西王刘昂、胶东王刘雄渠,故又称七王之乱。

  这个故事其实从说书赚钱的角度来说并不太好,因为其中缺少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国仇家恨,恩怨情仇。但解缙不在乎,他又不是为了赚钱,只要朱允炆能爱听,那就足够了。

  朱允炆确如解缙所预料的那样,在他一开口说出《七国之乱》的名字时,眼中的轻松便退了去。

  《七国之乱》的故事朱允炆在史书上也看过。这个故事从本质上来说,就是两个字:削藩。

  汉景帝采用了御史大夫晁错的《削藩策》,决定削藩,加强中央集权。触动了刘氏藩王的利益。随后七王以《清君侧》为名,起兵反叛,汉景帝一时软弱,赐死晁错试图平息藩王们的愤怒,没想到反而让藩王们的气焰更胜。索性最后朝中大将周亚夫临危受命,力挽狂澜,平定了叛乱。

  如今朝中的局势与当时何其相似,皇帝有心削藩,藩王野心勃勃,战事一触即发。这段日子以来,朱允炆将这段历史翻了不下十遍,简直快要倒背如流的程度。但仍还是被解缙的诉说而深深吸引。

  “汉景帝有文治之心,奈何天下藩王野性难驯。虽为刘姓同室,为权力,仍不免刀兵相向。”

  “恩怨可以化解,但欲望却不可能磨灭。汉景帝将晁错杀死,看似是打消了七王‘清君侧’的大义,但实际上在七王起兵的那一刻起,大义就只是一个借口而已,任何的安抚,施恩都不可能再让他们主动的退去。朝廷最该做的,就是坚定信念。”

  “狭路相逢勇者胜!任何的退让,都只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