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15章 此去宥阳_知否之护姐狂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一开始替盛长桢引见王世昌就不说了,后来听说盛长桢遇险,徐文长还亲自来客栈看望盛长桢,对他嘘寒问暖。

  知道罪魁祸首是张广利之后,徐文长更是以上官的身份对金陵知府杨舜年施加压力,逼得他不得不全力搜捕。

  虽然最后结果还是不了了之,但徐文长的拳拳爱护之心已是展现得淋漓尽致,令盛长桢感激涕零,盛长桢对这位师兄也比以往更加亲近了。

  这回想方设法带徐文长回宥阳,就是盛长桢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这种亲近。

  徐文长也乐得和这位小师弟走一趟,和这位小师弟在一起,徐文长总能觉得自己年轻了几岁。

  而且徐文长身为学政,此去宥阳也是顺理成章。

  官家赐下六元牌匾,这是宥阳的荣幸,也是对整个江浙道教育事业的肯定和表彰。

  如此盛事,徐文长身为学政,自然是要莅临当场的。

  最重要的,是徐文长对盛长桢的看重。

  这不仅仅是因为盛长桢和他之间师兄弟的亲密关系。

  阅人无数的徐文长能从盛长桢的眼中看出,他对这个国家有着深切的希望。

  徐文长明白,这个年轻的小师弟,是个真正想做实事的人。

  徐文长自己当年志向远大,一心报国,中试后更是备受看重,在官场上顺风顺水。

  可他为什么激流勇退,舍弃部堂高官不做,而是来到江浙道做一个清闲的学政呢?

  无他,因为他实在是厌恶了朝廷中百官的勾心斗角!

  徐文长为官多年,自然看出大周朝积弊已久。

  冗官冗军沉疴难愈,朝廷财政入不敷出;北方鞑子虎视眈眈,年年南下劫掠;南方也是叛乱频发,烽烟四起。

  在徐文长看来,大周朝已是一个病入骨髓的老人,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了。

  而且必须用猛药,下重手!

  但朝中诸公又在干什么呢?

  在朝中,无论议论什么事,最终都会上升为党争。

  一件单纯的疑难之事,最后往往转变为对人不对事。人事斗争的激烈程度,超出想象。

  这种诡异情形,令曾经满腔报国之志的徐文长困惑迷茫,乃至怀疑自己。

  所以他才会选择远离朝政,到这江浙道来,做个闲云野鹤的学政,为朝廷培养后进之才。

  他希望这些新人将来能给朝堂之上带去崭新的气象,一洗如今的污浊晦气。

  但徐文长深知,自己所为只是一种懦弱的逃避,朝堂上的事,终究还是要在朝堂上解决。

  而盛长桢的出现,让徐文长看到了希望。

  盛长桢连中六元,惊才绝艳,这都是人尽皆知的事。

  但这不是徐文长最看重的,他最看重的,是盛长桢身上的朝气。

  虽然与这位小师弟接触不久,但徐文长能清晰地感觉到,盛长桢与那些暮气沉沉的官员不同,他浑身朝气蓬勃,充满了求新求变的斗志。

  更令徐文长惊异的是,盛长桢身上有着他这个年龄所没有的少年老成,不仅深谙官场中人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的看家本事,待人接物也是滴水不漏。

  这也就意味着,盛长桢年龄虽小,却有足够的底气与朝中的那些老狐狸周旋。

  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真正荡涤朝堂之上地污浊之气,让大周激浊扬清,改换新颜。

  徐文长觉得,自己或许能成为未来这一切的见证者。

  而他能做的,就是尽其所能,为盛长桢艰难的前路扫清一些障碍。

  “师兄,宥阳有座青松观,里头的道长道行高深,卜算堪舆无一不准,您去了,怎么说也得让他们给你算一卦,看看您日后生几个大胖孙子。

  “师兄师兄,宥阳有条清水河,里头的鲤鱼都是金鳞遍体,灵动可爱,您去了,我保管给您捞上一网来,给您讨个好彩头。”

  官道上,盛长桢和徐文长骑在马上,并排而行,盛长桢还在献宝似地忽悠着自家师兄。

  徐文长望着盛长桢,只觉他此时才像个天真单纯的少年,不由地抚须摇头,轻笑不止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