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章银印青绶_汉末之风起并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头目只会感觉四面都是溃兵,主力不知派往何处增援。

  一旦有所延误,太原大军四面合围之下,白波军主力就会发现四面八方都是太原大军。

  每个方向都在被进攻。

  不是太原文武盲目乐观,而是对方一群乌合之众面对此等困境,必然军心崩溃。

  贼子作战从来都是精锐在前,其余部众在后摇旗呐喊,壮势助威。

  现在四面受敌,让那些摇旗呐喊的弱旅率先一步直面太原精兵。

  除了溃败,众人实在想不出其他结局。

  即便料敌从宽,但也不至于设想他们一群摇旗呐喊的乌合之众,奋勇异常,死守阵线,血战不退吧?

  若白波军真能人人不顾生死,奋勇血战。那张瑞就别想什么平定河东了。

  趁早缩回太原,全民皆兵吧。

  天天祈求白波军吃好喝足,别来侵犯太原。

  现在张瑞敢以一万两千精兵主动进攻河东白波军十余万人。

  便是权衡了双方战力,考虑了对方各种表现后,认为抱有胜算。

  于是张瑞说道:“将此方案昭示诸将,各部按计划行事。只待他日,某将令抵达。各部齐发,三军奋勇向前。”

  审配当即应诺,逐一派遣传令官前往各部宣告将令。

  十数名骑士头顶雁翎,策马出城,一路北上,抵达各校尉所部,宣告张瑞军令。

  各部接到军令,立即征召休假将士归于营中。三军将士无故再不得外出,留于营中擦拭甲胄,磨砺兵刃。

  各部军正开始点卯士卒,照策清点士卒武备,勘验弓弦,检视刀矛。

  随后一一造册回执。

  待最远的张白骑所部士卒抵达高都复命,时间已过去六七日。

  时间已是四月末。

  就在这四月的最后一天,让张瑞望眼欲穿的洛阳钦使终于抵达高都。

  因任命出自尚书台,钦使乃是一位尚书郎。

  而且其人乃是走的袁氏家族门路,由袁氏故吏举孝廉,入京为尚书郎。

  自然而然的便与袁氏有了师生名分。

  见到张瑞,这位尚书郎第一句话便是说道:“张将军此番却要承袁太傅之情。”

  张瑞不解其意,说道:“愿闻其详。”

  这位钦使便取出了两份任命文书,以及两枚与之对应的两千石银印。

  太原文武纷纷惊叹出声。

  难不成主公要一人身系两枚青绶银印?

  待气氛足够热切后,钦使才打开诏命,念道:“诏曰,大汉中平六年四月,义士张瑞能除暴戡乱,讨逆驱虏,敕封建义中郎将领河东太守,准举孝廉,上计吏。受命之时,宜速平白波,使海清河晏,山河永固。应天顺时,受兹明命!”

  听完,张瑞暗自好笑。

  在太原郡府里张瑞看过以前的中枢诏令。数十年来都是以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为结尾。

  唯独这份诏令改为应天顺时,受兹明命。

  这反倒暴露了何进的心虚。通过诏书来强调刘辩登基的合法性。以掩饰其兵变杀掉上军校尉蹇硕,强行扶刘辩登基的事实。

  待张瑞接过银印青绶系在腰间,钦使为张瑞解释道:“依大将军府的意见封建义中郎将如黑山故事便足以。乃是袁太傅一力主张白波势大,使将军领河东太守以抗白波悍匪。望张将军不负太傅所望,早日涤荡京畿清明。”

  说到“不负太傅所望”时,这位钦使明显的加重了语气,其含义显而易见。

  张瑞便笑着拱手,回道:“某定牢记太傅今日恩情,待来日报太傅大恩。”

  使者这才满意,借口疲惫在高都休息了数日,期间明察暗访数次探视太原军容,方才姗姗离去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