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十章丨三明俪踪_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集,如今整个弘农郡征集的大小船只已聚在岸边,约同时可载数千人渡河。”

  皇甫嵩放眼瞧着远在岸边停泊的船只,点点头,忽然道:“我听说段中郎将与段太尉有亲,同出一家。当年段太尉威震东西羌部,赫赫武功,谋略了得,令羌胡闻之丧胆,诚然可叹呐。”

  段煨谦虚道:“这是长辈风姿,足堪追忆。当初段公剿平东羌,斩获无数,在下也是靠着段公之勋,得以诏拜为郎。”

  “那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。”皇甫嵩看了眼与自己差不多大的段煨,同为‘三明’之后,自己与他的境遇却全然不同。

  当初段颎虽有赫赫战功,但是却亲近宦官、对羌族大肆屠戮,与士人主张的招抚政策相违背,是故不为士人所喜。故而段氏在这么多年间始终未得大用,段煨不是没有智谋,只是很大程度上被段颎连累,直到董卓入朝,才渐有起色。

  皇甫嵩对段煨说道:“你也是骑射了得,有一身胆略,只是命途多舛,跟错了人,又未能立功。如今职勋也很平常,你知道是为何?”

  这话说到段煨的痛处了,他跟他的族人段颎一样,一个投靠宦官,一个投靠权臣,事后都遭到士人及当权者的反感。他之所以没有在董卓死后遭到清算,主要还是皇帝为了拉拢他手上的军队,不让他和李傕混到一起去,并不是真的信任他。

  后来他因此拜封典农中郎将,那也还是皇帝在加封盖勋、傅燮、皇甫规、张奂等名臣子嗣之后,为示公平,才对他做出的处置。如果真的是看重段煨,就不会让同样阿附过董卓的徐荣都领军奋战在一线,而却让他退守地方屯田。

  段煨赧颜道:“董卓入朝的时候,在下当时不过一介虎贲,彼有诏命在手,我人微职轻,不可违逆,更有何话可说?没想到一时失算,误己误家!”

  皇甫嵩见段煨的胡须斑白,眼角间流露出看透世事的谨慎与多疑。他忽然想起了那个杀胡如麻的段颎,段颎在羌胡中的杀名,哪怕是在如今都让羌胡闻之胆怯。只是没想到,当年威风赫赫的段颎段太尉,其后人竟变成这般模样。

  “忠明,你这几个月在弘农带那些屯田兵剿除贼匪张晟,陛下很是欣慰。所以我特为你讨来一个差使,你若做好了,就不用再做这个典农中郎将,今后兴复门楣也犹未可知。若是做不好,那就不止是夺职,就连我也会颜面无光。”皇甫嵩盯着段煨,半真半假的说道。

  段煨立即反应过来:“是征讨白波的事吗?如果是要我上阵杀敌,我死也无憾!”

  话刚说完,段煨心里不由得纳闷道‘自己与皇甫嵩素不熟识,这么好的事,他凭什么会想到我?’

  皇甫嵩看出段煨疑惑的神情,感慨的说道:“段太尉用兵布阵,弭平羌患,可是常常让我神往不已啊。”

  段煨这才想到,段颎对叛乱的羌胡毫不手下留情,每战尽皆屠戮,而皇甫嵩也不是心慈之辈,当初平黄巾的时候他手上不知杀了多少蛾贼,尤其是杀死张宝之后,更是将俘获的十余万人全部屠杀,并筑成京观。

  可以说皇甫嵩与段颎在对待战场敌人的态度与手腕都是极为相似的,皇甫嵩若是出现在当年对阵羌胡的战场上,或许会和段颎惺惺相惜也说不定。所以皇甫嵩推崇段颎,由此特意照顾后人也是说得通了。

  想明白了此间关节,段煨再不犹疑,慨然应诺道:“若蒙君侯看重,以在下为先锋,此战必除白波,不将李乐、韩暹等贼首砍下,绝不回南岸!”

  书友群:828294739,欢迎大家入群讨论!(现在在想是不是要来个群成员超过一百就加更呢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