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80章 《东方时报》_崇祯欠了我十亿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等方式,争取在三年内完成这项庞大工程。

  但问题来了,许家庄投资这么巨大,修好的桥梁马路免费供人使用,却看不到明显的盈利点,投资成本何时才能收回?

  有句老话说的是“杀人放火金腰带,修桥补路无尸骸”,形容的就是冤大头的行为。

  难道许家庄这次要做一个天大的冤大头么?

  当然不是如此。

  实际上,修路只是道路桥梁本身会亏,相关配套却能带来无数暴利。

  比如在道路两旁设立客栈、货栈,同时促进客流、物流行业的发展。

  比如道路通向何处,该处的矿产、农产品、人力等资源,就可为许家庄所用。

  此外只要把持住咽喉要道、核心主干道的控制权,哪怕不收任何过路费,也能令对手乖乖臣服,起到极好的控制作用,带来潜在利益无数。

  总之就是资本的套路打法,一句话形容就是‘免费的就是最贵的’,先引诱你上贼船,后面是杀是剐,是一口吞下还是一刀刀片肉吃,完全看资本的心情,用户是反抗不了的,除非另辟一条新路。

  除此之外。

  三月份,许家庄还有一个重大的项目完成了,意义也非常巨大。

  即电报站工程。

  许家庄在大明的京城、南京、济南、扬州、杭州、苏州、成都、武昌、泉州、广州等三十八座的主要大城市。

  加上许家庄零号庄园跟海港城这两处地点。

  一共四十个的地方,设置了四十座的电报站。

  全部配备了最大发电功率50KW级的发电设施。

  配备了运行功率小,但传送距离远的中低频数字化电报收发装置,接受与传送信息的速率超过100kb/s。

  相关的技术人员也全部培训完毕,能够熟练自如的使用这些电报设备,能够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问题。

  另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电报局,负责管理这四十座遍布大明各处的电报站,能够做到一条重要的信息,五分钟内便可传遍全国,并做出极其迅速的响应。

  而这套电报系统建立之后,带来的意义可就太大了,相当于进入了初级信息化的社会,能够享受到种种的便利。

  比如传递家书,在电报站发送,可能两三个小时家人就能收到了,时效性极佳,而不必等待漫长的一两个月,还有信件遗失的可能。

  比如传递军情和情报。

  比如协助银行汇款转账。

  等等等等。

  信息化带来的各类便利可谓难以想象,哪怕只是初级的信息化。

  当然!

  许远让人建立这套电报体系的主要目的,不是为了传递家书、军情之类的,而是为了能在大明境内同步发行《东方时报》,将这份报刊,光速推广到大明全境,要除了周末外,每个工作日都会发行一刊,要能为大明的多数知识分子所看到。

  ……

  三月七日,下午。

  海港城,《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