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二百四十一章楼船论治_扬锋汉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芝玉树,让人生羡。」

  王孺见谢家人一来便引得王爷瞩目,心中不快,要知父亲王珣病逝(1)后,琅琊王家在朝堂上的势力大减。谢琰以徐州刺史兼任会稽内史,手握一半北府军,陈郡谢家要压自家一头了。

  「真空生妙有,若自性不空,何来生有?」王孺朗声道。

  王孺今年也是十五岁,与谢灵运年岁相仿,谢灵运初来京城,识者不多,而王孺却早已以清悟名满京城。

  谢灵运自视极高,并不把王孺放在眼中,高声辨道:「老子云「有生万物,后归于无」,足见先有后无。」

  关于先有有还是先有无的争论,估计永远没有结论,杨安玄想起偃师城外的忠义冢,这些人的性命虽然归于无,但总为这世间留下了「有」。

  法显大师接口道:「两位檀越说得皆有道理,要知道五蘊为有,自性为空。」

  杨安玄脑中冒出一句,脱口而出道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

  「阿弥托佛,善哉善哉」,杨安玄身旁的高僧纷纷合十。

  法显大师赞道:「杨檀越深晓佛理,照见本性,实乃大智慧。」

  谢灵运品了品杨安玄所说,有些绕口,好像有几分道理。

  只是他有意与杨安玄别苗头,不及深虑便道:「杨太守所言,无非是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「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」也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,不知杨太守以为如何?」

  杨安玄默然不语,谈经论玄并非他所长。谢灵运见杨安玄闭口不言,越发滔滔不绝地道:「《道德经》有四种治理天下的方式,无为而治、上仁之治、上义之

  治和上礼之治……」

  雅聚多半没有固定的话题,这种治国理念的话题很受欢迎,立时有人起身阐述、辩驳,场面十分热闹。

  琅琊王司马德文不时插言,对发言人予以鼓励,越发引得两旁士人慷慨陈词,想借此良机得琅琊王注目,从而一步登天青云直上。

  看着堂下众人空谈治国,杨安玄心中冷哂,桓玄占据江、荆、雍三州,心怀不臣之志;三吴之地动荡不安,朝庭根基动摇,孙恩随时可能卷土重来;司马元显骄横专奢,朝局糜烂不堪。

  这些种种有如火烧眉毛,在座诸公还在大谈什么无为而治,真是让人发笑。

  杨安玄沉默不语,谢灵运可不想放过杨安玄,冲着杨安玄拱手道:「杨太守,你身为汝南太守,不知用何种方法治理郡内?」

  懒得理会浑身树刺的谢灵运,杨安玄淡然开口道:「杨某只是遵照朝庭旨意,宣扬德化、劝课农桑、敦谕五教、兴修校庠,仅此而矣。」

  谢灵运迫不急待地接口道:「杨太守所为介于上仁之治和上义之治之间……」

 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,或褒或贬,引经据典、参照古今,讲得是天花乱坠,杨安玄听得是满心烦躁。

  等众人议了一阵,琅琊王别有深意地问道:「杨安玄,诸公对汝南治政的看法,你以为如何?」

  杨安玄道:「王爷,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。」

  众人脸色一变,杨安玄话中之意是指众人纸上谈兵,华而不实了。

  不等众人起身斥责,杨安玄先起身对着琅琊王揖礼道:「杨某重孝在身,在此于礼不合,先行告退了。三日之后,便扶先父和先伯之灵回返汝南丁忧守孝。」

  说罢,杨安玄对着众人揖了一礼,举步离开。

  来到舱外,寒风袭来将舱内的暖意一扫而空,杨安玄精神一振。

  目光从湖光水色上掠过,眼前繁华不久后变成满目荒荑,诗酒风流怎敌得过金戈铁马。

  杨安玄洒然一笑,大好河山,怎能操于这些米蠹之手。

  风正急,好男儿正当大显身手,力挽狂澜,改天换地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